白沟
元 刘因
宝符藏山自可攻,儿孙谁是出群雄?
幽燕不照中天月,丰沛空歌海内风。
赵普元无四方志,澶渊堪笑百年功。
白沟移向江淮去,止罪宣和恐未公。
诗集
佳句
- 白沟移向江淮去,止罪宣和恐未公。
注解
白沟:河名,在今河北省,上游为拒马河。北宋时,宋辽以此河为界河。
“宝符藏山自可攻,儿孙谁是出群雄”句:用春秋末晋卿赵简子“宝符藏山”的故事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载:“简子乃告诸子曰:‘吾藏宝符于常山上,先得者赏。’诸子驰之常山上,求,无所得,毋恤还,曰:‘已得符矣。’简子曰:‘奏之。’毋恤曰:‘从常山上临代,代可取也。’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,乃废太子伯鲁,而以毋恤为太子。”这句话借指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之地,但他的子孙有谁是出类拔萃的人呢?
幽燕:即燕云十六州,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、山西一带。五代时为契丹割据,直到宋朝,仍为辽、金所占。
丰沛:指沛县丰邑(今江苏沛县)。
空:徒然。
海内风:指《大风歌》。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,曾返故乡沛地,置酒宴请父老,即席唱《大风歌》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
赵普:宋太祖。太宗两朝宰相,曾谏阻宋太祖北伐取燕。
“幽燕不照中天月,丰沛空歌海内风”句:此句谓赵匡胤未能收复幽燕,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统一国家,抵御外侮。
元:通“原”,本来。
澶渊(Chán yuān):古湖泊名,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。宋真宗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,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,深入宋境。宋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,宋军小胜后与辽议和,由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,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澶渊和议维持了一百多年。
江淮:长江,淮河。金灭辽后,于公元1127年破汴京,灭掉北宋。宋室南渡后,宋与金的分界线就由白沟移到长江、淮河。
宣和:宋徽宗赵佶的年号,此处指宋徽宗。宣和末年,金兵攻破汴京,虏走徽、钦二帝,北宋遂亡。
“止罪宣和恐未公”句:是说把北宋灭亡的罪责只归于宋徽宗恐怕是不公允的。
翻译
简介
《白沟》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七言律诗。作者路过白沟一带有感而作此诗,诗中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,但是儿孙不能继承遗志,对辽金一味妥协退让,终于酿成覆灭之祸。表现了诗人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。
诗的头两句是说:宝符藏山的故事可以借鉴,宋太祖以后的一代代嗣王,是否帝才,值得深思啊。接下来,诗的意思是说:不然的话,宋太祖赵匡胤曾积藏金帛,谋取天下统一,他的后辈儿孙为何不能继承遗志呢?如今幽燕数州为异族长期占领,那位汉高祖刘邦当年曾经高唱的“威加海内……猛士守四方”的宏图大志,早成为历史的陈迹了。落得这般地步的原因,举凡宋太祖,就听凭宰相赵普的谏阻,对辽一味地采取守势;至于宋真宗与辽的澶渊之盟,本来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,抗战取得了胜利。宋真宗反而求和输银,却还吹嘘什么“不世之功”,这真是可笑可悲!结尾,诗人肯定地指出,宋一天不如一天,只怪罪末代的宣和(宋徽宗),就未必公平了。正是宋一贯妥协的对外政策,导致了最后的灭亡。这一番理论,是以前的文人所没有说过的,刘因系念宋朝、维护民族人民的利益、批判宋朝的对外政策,三位一体,充分体现了进取探索精神。在艺术上,这首七律格调高、寓意深,几乎句句用典,而清新自然,对仗工整,比喻奇巧,通篇流露出深沉的哀痛,这充分展示了诗人悲壮雄健的风格,至于以诗的形式探索宋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,这也是一个创造。